化學物質管理

產品在生命週期中所帶來的環境影響,超過80%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決定,華碩將循環經濟概念融入產品設計階段,導入環境友善設計,以更主動的管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品使用,可提升產品與物質的循環再利用。

產品中會添加多種化學物質,以確保產品的品質與使用安全。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現行某種化學物質的使用屬於可接受的風險,卻可能在未來被判斷為必須加以管制或禁用,而阻斷了產品或組件再循環的可能性。因此使用更安全的化學物質將有助於材質的循環使用,亦可在產品生命週期結束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並提升廢棄處理人員於處理過程中的安全性。

為維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安全,華碩對於化學物質之使用,抱以謹慎的態度,遵守有害物質的各種規範,並訂立無有害物質(Hazardous Substances Free, HSF) 技術標準,嚴格要求供應商禁用列管的有害物質。華碩對於有害化學物質之定義為:具持續性、生物累積性、毒性、致癌性、導致畸變性、毒性複製性、及環境賀爾蒙干擾性等特性之化學物質。

身為國際知名電子產品的製造商,我們支持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里約宣言》中所提出的預防原則,同時我們也預期化學物質的管制法令將日趨嚴謹,現行產品或零件中可能因添加了潛在有害的化學物質,在未來廢棄回收再利用時則將有法令符合性的問題,而減少了循環的契機。因此除了符合全球化學物質管制法令,華碩自主性禁用其他非現行法令禁用,但可能對環境及人體有潛在風險的化學物質。

有害物質管理

華碩以符合各國化學物質限用法令之要求為首要目標,更採取前瞻性思維考量法令日趨嚴格的風險,率先管控對人體或環境具有潛在危害的物質。自1999年導入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認證,並輔以IECQ QC 080000管理有害物質,透過第三方實驗室檢測、華碩專職人員審核、管理系統稽核與複查等嚴謹的程序層層把關,讓整個產品從真正的環境友善設計出發,提供給消費者對人體及環境皆安全的產品。

GreenASUS無有害物質技術標準自2002年起符合歐盟有害物質限制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RoHS),而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產品已完全符合歐盟RoHS指令的要求。除了RoHS指令所規範的鉛(Pb)、鎘(Cd)、汞(Hg)、六價鉻(Cr6+)、多溴聯苯(PBBs)、多溴聯苯醚(PBDEs)及RoHS 2.0新增管制的DEHP、BBP、DBP、DIBP等有害化學物質外,更管制鎳、鈹、銻、聚氯乙烯(PVC)、四溴丙二酚(TBBP-A)、臭氧危害物質、放射性物質等多種有害物質;未來若有適合的替代原料,更將逐步展開PCB板及外部線材PVC、BFR、CFR的替代計劃。經多年修訂,該標準不僅遠遠超過國際強制性法令規定、涵蓋國際環保標章要求和國際材料聲明標準IEC 62474,再透過華碩嚴謹的管理體系流程,確保產品均符合該標準所有涵蓋物質及限值。2021年起導入大數據管理,利用數據分析趨勢預測及評估物質、零件及材質風險,提升審核品質和管理效率。

華碩依據綠色設計的預防原則,以源頭管理避免有害物質進入產品中,並藉由資訊平台電子化流程,要求供應商提供零組件的測試報告與保証書,妥善及有效率地管理華碩的綠色供應鏈。藉由這套完整的管理系統,華碩產品不僅符合全球的化學物質管理要求,更因前瞻性的化學物質管制作為,華碩在取得環境稅減免優惠上,2017年至2021年已在瑞典累計享有超過640萬美元的環境稅減免獎勵,印證我們在提升綠色產品的競爭力,不僅可對環境做出貢獻,亦能對營運帶來直接效益。

 

2007年,歐盟化學指令REACH生效後,為了符合該法令規定,華碩肩負起製造商責任,公告產品中可能含有的SVHC,相關訊息請參考此處

 

ASUS環境危害物質管控歷程:

 

華碩在物質管理體系制度上,採GA, HF, EL及HE等四個層級進行管制。

GA是零部件成為華碩核可使用的基礎門檻,我們整合相關行業標準及非強制性化學物質的管制趨勢,制訂優於法令的禁用標準,管制化學物質超過300項,更領先業界管控鈹、銻、紅磷的使用,嚴格把關所選用的每一個材料。除了禁用化學物質之外,我們亦與供應鏈合作評估替代化學品,進一步削減具危害性替代材料的衝擊環境,積極達成永續化學物質管理目標。

HF為無鹵Halogen Free的縮寫,是華碩化學物質管理的重點目標之一。為降低塑膠中鹵素阻燃劑對環境的危害,華碩自主性在零件中減少或禁止使用相關鹵素阻燃劑。

EL為華碩參考全球環保標章(Eco Label)標準所訂出的等級,藉此參與全球綠色採購商機。

HE則為涵蓋前三個層級的最高管理等級。多年來我們持續與供應商一同研發創新技術,驅動供應商改善其零部件及產品環境特性,提高其管理等級。

無鹵管制規範

近年來最受各界關注的塑膠污染議題,華碩從提升塑膠可回收性的方向著手,當中關鍵要素之一即是維護使用者安全,提升防火特性,電子產品在塑膠中添加的阻燃劑。其中鹵素阻燃劑具有應用領域廣、阻燃效率高等優點,為廣泛使用的主因。但國際間已證實鹵素阻燃劑在不當回收處理將產生毒性極強的戴奧辛(Dioxin),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且含鹵零部件也會因為鹵酸的浸蝕而無法再次利用,與循環經濟目標相違背。

基於環境污染預防原則,華碩將BFRs、CFRs、TBBP-A及PVC等鹵素化合物質,列入華碩有害物質技術標準的管制,並依據IEC-61249-2-21:2003國際標準訂定華碩無鹵技術規範,以溴(Br)或氯(Cl)最大濃度限值為900ppm;溴(Br)和氯(Cl)兩種元素濃度總和的最大限值為1500ppm做為華碩無鹵產品之管制標準。華碩要求供應商符合基本法令規定,亦承諾在替代技術及經濟可行且不影響產品性能、品質的前提下,持續減量鹵素阻燃劑的使用。

無鹵績效:

  • 2009年推出多款無鹵示範機種
  • 2010年起自願性導入無鹵政策
  • 2011年業界第一片全無鹵主機板與無鹵顯示器(VW247H-HF),並訂定「華碩GreenASUS無鹵素技術標準」
  • 2017年在電子產品塑膠外殼中禁用鹵化阻燃劑
  • 2018年在紙類包材漂白製程中禁止使用元素氯
  • 2019年導入無鹵硬碟、電池
  • 2020年在新一代行動通訊產品的Type-C充電線上逐步汰除PVC
  • 2021年導入無鹵PCB基板

2021年度出貨產品,符合「華碩無鹵管制規範」之零件占比為85.1%,我們將持續朝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包材與製程物質管理

國際有害物質法規趨勢日新月異,對於消費者會第一接觸到的包材,除了符合歐盟包材與包材廢棄物指令(Directive of 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94/62/EC,PPWD),2021年度要求供應商不得使用礦物油做為印刷原料,並且進一步管控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 Phthalates) 以及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FAs)的使用量,華碩積極應對未來國際有害物質標準,並減少人體直接接觸的環境危害因子

我們也朝向聚氯乙烯(PVC)減量以及紙類包材禁用元素氯漂白製程的方向努力,在未完全克服線材中PVC替代材料易發黃、彈性下降且易破碎的缺點前,華碩仍以客戶使用品質為優先考量。因此,我們以淘汰筆記型電腦中內部線材PVC開始,逐步限制從生產、應用到廢棄,都會釋出許多健康危害物質的製品。

紙張漂白製程中若使用元素氯,會產生有毒性的含氯有機化合物,如三氯甲烷、二噁英等致癌物質,累積在環境將對生物、環境及人體造成危害風險。為推動上游製漿紙廠走向總氯值降低以及無氯漂白技術與政策的推展,華碩在2018年起要求紙類包材廠商需開始禁止使用採元素氯漂白的紙張。

華碩除了管控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外,同樣關心產品製造過程中所使用的材質或輔助溶劑是否會對產線人員、環境構成隱性危害。華碩除了管制製程中清潔及去污功能的溶劑不得使用苯及正己烷,自2020年逐步導入低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原料,如塗料及油墨。為減少製程中易影響人體或間接造成環境危害的因子,華碩持續禁用美國毒物控制法案(TSCA)的所有物質,善盡企業責任。

其它化學物質管制

依據華碩綠色設計預防原則,除了國際法規如RoHS和REACH等禁用的化學物質,其它可能造成生物或環境危害的物質,亦列入華碩嚴謹的管制規範,計劃逐步替代,並落實在供應商合約中。

鈹是第ⅡA族鹼土金屬,因為一些優良的金屬特性使得在部份領域尚無替代材料。氧化鈹在電物理、熱物理與機械性能上有良好的表現,因此使用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不論是開採階段或是最終回收廢料處理,鈹對於人體有不良的影響,在動物實驗中,鈹及其化合物具有致癌性及毒性。華碩於2013年年初將鈹列為一級管制物質,為立即禁止使用之管制對象。

銻是ⅤA族,三氧化二銻用於無機阻燃劑,因其良好的特性在市場上具有大量佔有率,短時間難以禁用,但是對呼吸道與消化道具有刺激毒性,亦屬於致癌物質。華碩於2013年年初將銻列為一級管制物質,除部份排外項目外,其它部份為立即禁止使用之管制對象。

全物質管理(Full Material Declaration)

管理目的:

  1. 盤點材料與產線所使用的物質,評估材質風險
  2. 提前且主動因應國際環保法規變動

相較於過去被動為了因應國際法令或客戶要求,而頻繁進行供應鏈及產品的調查作業,我們憑藉專業團隊累積的多年經驗,自2018年起逐步邁向主動式物質管理,採取全物質揭露(Full Material Disclosure, FMD)計畫。藉由調查從材料源頭至組裝產線中所有使用到的物質,進而分析數據及評估材質風險。

全物質揭露是一種提高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品供應鏈透明度的方法。華碩與供應鏈合作,優先針對主流產品,展開全面材料揭露的工作。執行FMD必須與供應商以及更上游供應鏈密切合作,華碩協助供應商建立廠內物質流的運作流程,並配合華碩現有物質管控系統,搭配FMD盤查作業,目前FMD回覆率可達90%以上。

 

 

以筆記型電腦為例,透過FMD,可了解其產品使用超過300項化學物質,可依序分類為塑膠類(約38.1%)、金屬類(約28.9%)、玻璃類(約11.3%)與其他成分(約21.7%)。在分析過程,可立即鑑別出高風險物質,集中資源規劃替代材料,以確保環境與社會安全。

華碩轉向主動式物質管理作法,可確實掌握產品中化學品的使用資訊,讓化學品使用數據成為華碩最有價值的知識財產,有助於華碩將管理擴大到更上游,能更即時的掌握原料風險,快速且確實地因應政策或國際環保法規變動。

例如歐盟更新《廢棄物框架指令》,針對SVHC( 高度關注物質)含量高於0.1%的產品,須於2021年1月5日開始完成SCIP(Substances of Concern In articles as such or in complex objects(Products))通報,有效地掌握供應鏈材料,在歐盟法規生效前,已完成產品類別的申報,即使面對頻繁的物質清單更新,華碩也有充份的資料庫做為後盾。。

環境友善材料

提升資源的可回收性設計之外,我們也逐步在產品中使用永續材料。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的"Plastic & Climate:TheHidden Costs of a Plastic Planet"報告指出預估塑膠製品將在2050年前,以每年3.5%的速度成長,以此趨勢在2050年將會排放2.8GtCO2e,相當615座500兆瓦燃煤機組的排放量。

華碩產品中,塑膠用量約占主流產品整體重量的30% 以上,是用量最大的材料,因此我們協同主要原料供應廠商,探索如何在華碩相對高品質的要求下,不影響產品的特性及耐用性的同時,儘可能地提升消費後回收塑膠(PCR) 的使用量。華碩整體商用筆記型電腦平均每台含5%PCR,運用華碩所擅長的創新研發,開發具抗菌功能的PCR。自2017年起累計至2021年已使用超過1,064噸,累計減少約1,91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

另外在包裝材料選用上,優先採用含有回收材質來源,如運輸外箱添加了80%以上的回收材料。同時在因應全球化減塑趨勢浪潮下,降低塑膠泡綿使用率,改用不織布包覆鍵盤本體,透過減少塑膠材質使用,由內而外整體達到環境友善目標。

未來,華碩將持續在產品上擴大永續材料的使用,以具體行動呼應循環經濟,落實永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