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包容

數位化時代促使轉型與進步,但也衍生出新興的社會問題。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估,在數位化的世代,需要更高的數位素養才能有效工作、生活、學習和交流,沒有這些數位技能人們將在社會中被邊緣化,從數位弱勢變成真正的社會弱勢。華碩致力為世人創造數位生活的無限可能,因此在其本業驅動下,期望由科技出發推動數位包容計畫,期望每個人不會因為教育、性別、種族等不同,而有不同接觸與使用資訊的機會。華碩透過再生電腦捐贈計畫、數位學習中心建置、數位培育計畫、國際志工計畫、數位樂學營、公共電視感動久久等活動賦能數位弱勢族群,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接受資訊的機會。

華碩基金會自2008年創立以來,便以縮短數位落差為宗旨,並透過與非營利組織、志工團及政府單位合作,在全球設立數位學習中心,協助當地解決數位落差問題,並以具體及持續的行動力回饋社會,以期達成培育國際人才與實踐華碩世界公民之理想。

華碩的數位包容計畫包括三個主軸,依序為:「建置基礎硬體設備,減少數位落差」、「提升教育培育人才,創造數位機會」及「文化保存與傳遞,實踐數位包容」。藉由資訊科技方法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品質,並發揚保留各地傳統文化。

逆物流再生電腦

在回收廢電腦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被丟棄的電腦還可以使用,或者進行維修即可再利用。為了延續及擴大逆物流回收電腦的影響力,自2008年起,華碩文教基金會「再生電腦希望工程」專案,藉由安裝可再利用的組件及軟體更新賦與廢電腦新生命,並捐贈給缺乏資訊設備的弱勢族群,成為推廣數位學習、縮短數位落差的第一步。

華碩基於生產者延伸責任,在全球推動廢電腦回收服務,減少電子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在台灣總部,我們依據政府回收規範,自主性建立逆物流回收電腦計畫,回收不限品牌的電腦,建立資源回收再利用之循環型社會。2021年共收取1,238單位共56,578台電腦。消費者或企業客戶都可以聯絡華碩文教基金會約定回收廢電腦。

響應再生電腦計畫—由此去


 

再生電腦數位培育計畫

縮短數位落差的第一步,是完善資訊設備。進行逆物流回收電腦過程中,華碩將堪用的二手電腦透過華碩文教基金會「再生電腦數位培育計畫」,藉由安裝可再利用的組件及軟體更新賦與二手電腦新生命,並捐贈給缺乏資訊設備的弱勢族群,擴大逆物流回收電腦的社會影響力,2021年透過再生電腦數位培育計畫共同響應停課不停學計畫。


 

數位學習中心

華碩文教基金會參與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APEC ADOC) 專案與外交部合作,協助ADOC會員國及台灣邦交國當地非營利組織,在數位資源不足的國家設立數位學習中心、推廣數位學習及縮短數位落差,除改善當地居民藉由數位學習改善生活品質,同時也有助於發掘未來的數位人才。13年來協助39個國家建立數位機會中心,超過500間電腦教室,捐贈全新電腦、再生電腦及平板等超過2萬台資訊設備,受惠人次超過55萬。


 

數位培育計畫

我們認為非政府/非營利組織是社會公益重要的推動力,為了協助這些重要的社會活動夥伴,華碩協助建立資訊設備使其能專心在特定領域的長才。同時為了發揮數位學習中心及資訊設備的的效益,華碩同時開發數位教材,提供受贈者基礎電腦等訓練課程。

為擴大社會影響力,華碩將數位包容計畫拓展至非營利組織,透過科技支持教育者與學童的創新想法與計劃。
2021年即使疫情嚴峻之下,華碩持續與失親兒福利基金會合作舉辦「2021夢想品格藝術營」,採用線上視訊方式由3位老師與華碩設計中心設計師,帶領全台各地67位學員完成近百件作品。今年特地邀請藝人進行名人講座,邀請孩童勇敢追夢。


 

數位樂學營

為響應政府打造台灣科技島的願景,華碩自2017年起持續推動數位樂學營活動,在企業內部招募志工並進行培訓後,前往偏鄉學校或弱勢社福團體舉辦課程,培養下一代的數位種子。2021年數位樂學營因應疫情更改為線上授課,並使用遠距工作最時興的「Gather Town」打造線上虛擬教室,讓大家即使遠距上課也能擁有即時互動臨場感。


國際志工

2020年起,由於全球壟罩在COVID-19的疫情下,華碩在保護同仁及志工的健康安全前提下,暫停國際志工專案的服務。往年的志工專案資訊可參考華碩國際志工網頁。

公共電視感動久久

自2009年起,華碩文教基金會與公視共同主辦的「99秒影片徵選活動」,至2021年邁入第12屆。此活動是國內率先推出讓年輕人用影像說故事的徵選行動,讓年輕世代得以透過影片徵選表達出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第12屆感動久久全國校園短片徵選活動共計65所學校,183個團隊915位學生參與,累積曝光次數近10萬次,12年下來累計台灣有90%的大專參加。

探討議題豐富多元,包含空汙議題、動物保護、海洋生態、新冠肺炎、性別認同、家庭價值等,此次特別邀請知名導演及演員擔任評審,期待未來能鼓勵更多年輕的創作能量以影視作品表達對社會的關懷。